掌跖部位图 掌跖部位图片
手癣怎么治疗好?
1、外用角质剥脱剂:包括水杨酸等,可联合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角化过度的手癣患者。
2、手癣是一种真菌感染,需要用抗真菌药物,以外用药为主,比如联苯苄唑和特比萘芬。有的手癣以鳞屑角化型为主。一个办法是可以口服一些坑真菌药物,另一个办法是可以用抗真菌药物和有角质溶解作用的药物一起使用。
3、小孩手癣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咪康唑霜,克霉唑霜、复方苯甲酸搽剂、复方雷锁辛搽剂等。角化增厚型可作复方苯甲酸软膏,咪康唑霜或10%冰醋酸浸泡。病程久者或局部治疗效果差者可口服灰黄霉素,酮康唑等。
4、特别是洗手之后要加搽软膏或霜剂。病程久或局部治疗效果差者,加口服灰黄霉素、酮康唑或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药治疗。甲癣和手癣互为传染源,应予以同时治疗,包括身体其他部位的癣病。
5、手癣可以选择抗真菌的药物来治疗,例如外用一些达克宁乳膏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如果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也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来治疗,如伊曲康挫、氟康挫等。
掌跖角化症的症状?
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日趋严重,症状轻者仅有掌跖局部皮肤粗糙,严重者在掌跨部出现弥漫性青紫色红斑的基础上,伴有不同程度的角化过度,形成境界清楚的坚硬角质斑块。表面光滑,对称分布。
全掌、跖部皮肤角化、肥厚、发硬、呈淡黄色。在跖侧面有比较明确的界限,该处皮肤稍红。病人多伴有多汗症,足部有明显的臭汗症,有的病人不是弥漫性均匀地角化、增厚,而是呈角化瘤、角化结节样。
【临床表现】出生时或生后不久掌跖及指、趾屈侧皮肤先发红,逐渐增厚,转变为黄色角化物。其表面平滑,形如多发性鸡眼,一般多广泛发生,两侧对称,无自觉症状,但有时瘙痒,痛觉及触觉均迟钝。
皮损为过度角化性斑块或豆状角化过度,慢性进行性发展。皮损的发生部位及严重程度与机械摩擦及其强度有关。多见于掌跖侧缘。甲下、甲周也可见角化过度。跖部较掌部多见且严重。自觉疼痛,严重者影响行走。
局部一般无炎症,角化过度损害可延伸至掌指(趾)侧缘或手足背,但一般不累及膝、肘。可伴有多汗、甲板增厚、浑浊等角化损害,持续终生而不会自行消退。
一种是获得性;一种是遗传性,而根据此病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病例遗传性原因占了80%以上。对人体的危害就是过度角化导致出现的疼痛造成了患者无法正常行走,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手掌以及脚掌呈现弥漫性增厚,表面呈现黄蜡状态。
人体足部骨骼是什么样的?
1、足部骨骼 人有双足,每足有骨骼26块,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见图3) 跗骨 每足有跗骨7块,分近侧与远侧两排。足跗骨较粗大且砌合紧密。近侧列跗骨包括跟骨、距骨和足舟骨。
2、脚共有26块骨组成,且分成三大部分;跟部、腰部和前掌部。跟部为7块骨组成其负责直接承受体重,且大部分身体重量(50%)都落在跟部。腰部为5根长骨组成其负责连接前掌和后跟及传递身体部分重量至前掌。
3、脚是人体下肢的一部分,承载身体的重量,正常脚的骨骼结构不存在畸形或病变,异常情况主要表现为踇外翻、高弓足、平足症。外观 正常脚的骨骼没有畸形,不影响外观。
4、足部的骨骼 跗骨 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 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5、小趾骨是人的足部骨骼中的一部分,位于脚的侧面,小趾掌骨是指连接小趾躯干骨和小趾末节骨的骨骼,一般有三个小趾掌骨。小趾躯干骨是连接小趾掌骨和脚掌骨的长骨,形状类似于其它躯干骨,但比起大拇趾的躯干骨要小一些。
6、组成人体的208块骨头中,有26块是在脚部。宝宝的脚结构复杂,主要是软骨和一些小骨头,随后骨化成型过程就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6岁,此时骨组织构造就和成人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