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癣中医分类
银屑病(牛皮癣)的病因分析及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1、血热风燥证 【临床表现】皮损鲜红,皮疹不断出现,红斑增多,刮去鳞屑可见发亮薄膜,点状出血,有同形反应,伴瘙痒,心烦,口渴,大便干,尿黄,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凉血地黄汤加减。生地黄、当归、地榆、槐花、黄连、天花粉、陈皮、赤芍、防风、黄芩、荆芥、甘草。
2、因此,中医在治疗银屑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治疗,通常将患者分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三个中医证候。 血热型:多见于银屑病进行期,表现为皮损掀红、瘙痒剧烈、心烦失眠等。治疗宜清热凉血解毒,常用清营汤和治癣汤加减,如使用水牛角、丹参、白花蛇舌草等药物。
3、病因病机笔者认为该病多与感受风热之邪,久病伤阴,营血不足以及血虚肝旺,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朝百脉、主宣发,外合皮毛,与皮肤、汗孔、毫毛等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日: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4、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与西医学的认识方法并不完全一致,中医学对牛皮癣的病因病机的探讨,是根据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的理论。牛皮癣(银屑病)中医又称为“松皮病”“白疕风”“蛇风”等。《诸病源候论·干癣候》曰:“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
5、中医异病同治,对银屑病采取清热凉血、散瘀解毒之法,如犀角地黄芍药丹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和营泄热,清热中兼养阴,凉血中兼散瘀,以阻断病症基底部出血,使起屑、脱皮、瘙痒自然缓解,无“红皮病型”、“脓疱型”之变。经过筛选,选择斑蝥作为治疗银屑病的药物。
6、除此之外对于全身散发的病人可以采用中药药浴的方法,效果也不错;另外有一些中医理疗,比如采用穴位注射,也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所以说目前银屑病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疗,包括理疗、药浴等等,能够使患者得到很好的控制,减少复发。
中医是怎么看待牛皮癣的?
1、中医学认为,牛皮癣是一种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硬,好发于颈项的皮肤病。中医的牛皮癣又称为“摄领疮”、“顽癣”,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性皮炎。
2、中医理论认为,银屑病的发病多由外邪内侵、七情内伤、内外合邪所致,导致经脉气血失调,肌肤失于濡养,血燥而变生内风。因此,中医在治疗银屑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治疗,通常将患者分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三个中医证候。
3、本病中医学相当于国家标准的“白疕(b)”,亦属于“干癣”、“松皮癣”、“风癣”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不外乎内外因,外因以风邪为主,兼与寒、湿、燥、毒等相兼致病;内因则重在血分、血燥、血热、血虚及血瘀。此外,饮食不节,肝肾亏损或冲任不调等均可使营血不和,脏腑失调而发病。
4、主要表现为苔癣样肥厚性斑块或丘疹,伴有剧烈瘙痒。由于患处长期搔抓,导致皮纹加深、皮嵴隆起,皮肤质地变得如同牛皮,故得名牛皮癣。综上所述,虽然银屑病在民间被俗称为牛皮癣,但从医学角度来看,银屑病与中医所讲的牛皮癣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因此,在理解和治疗这两种疾病时,需要明确其区别。
那个银屑病俗称牛皮癣。那个中医有什么名词是症状相似的
中医中白庀的读音:bái pǐ。白疕,中医皮肤病名。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其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中医古称之为“白疕”,古医籍亦有称之为松皮癣。西医称为银屑病,俗称牛皮癣。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基本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中医又称为白疕、松皮癣、干癣。民间俗称的“牛皮癣”:在民间,银屑病常被俗称为牛皮癣,但这并不准确反映其医学定义。从中医学角度讲,牛皮癣又称为“摄领疮”,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性皮炎。
白疕病是一种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以下是关于白疕病的详细解释:症状表现:白疕病的皮损状如松皮,形如疹疥,搔起白皮。其特点是皮损覆盖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抓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现象。病程特点:白疕的病程比较长,病情变化多,时轻时重,且不容易根治。
中医文献则统一使用“白疕”这一病名,其中“白”字反映了白色脱屑的特点,“疕”字则形似匕首刺入皮肤的病状。尽管“牛皮癣”这一名称在中国使用已久,许多人熟悉且习惯这一病名,在一些报刊杂志上仍可见其使用。“牛皮癣”与“银屑病”主要区别在于名称来源与历史发展。
《诸病源候论·干癣候》曰:“干癣,但有匡郭,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白疕为一个病名,始见于清代《外科大成》“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干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瘙痒。